你有否跟孩子說過:「快吃飯吧,不然媽媽會生氣!」「 你再不好好做功課,爸爸要生氣了!」等等。大人似乎認為, 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聽話。事實上, 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了」, 就是企圖在用自己的情緒操控孩子,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心理研究顯示,孩子如果在6歲前經常面對成人生氣, 會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 繼而害怕與人相處,久而久之,為了不惹怒別人, 為別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這樣的孩子成長後會活得很累,也難開心。 他會刻意討好身邊每個人來認同自己的價值, 卻又同時希望滿足自身的需要,時刻感到矛盾。不迎合別人, 他會覺得自己不好,產生罪疚感,就好比當年惹怒爸爸媽媽的感覺。 迎合別人,他又覺得不甘心,同樣難受。更糟的是, 他內心的矛盾讓人覺得他的「好」很勉強,結果給人虛偽的印象, 最終導致惡性循環,令他內心更加糾結。再者, 習慣了一味討好他人,孩子的自我價值變得很低, 較難賺取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所以,不管孩子做了甚麼,也不管家長如何不能接受, 都要讓孩子明白,雖然他的行為需要改善, 但父母對他的愛永遠不變;改正並非是他不好, 也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為了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保持冷靜 具體分析
對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媽媽要學會具體分析問題, 而不是以怒氣來威脅孩子。如果孩子表現反常,譬如突然大哭大鬧, 還是老生常談,家長先保持冷靜,就算生氣得很也要先壓住怒火, 仔細觀察孩子哭鬧的原因,盡量用溫柔的語氣詢問他:是不是病了? 累了?還是在學校受委屈了?了解情況之後再安撫孩子, 在平復孩子心情的同時,爸爸媽媽的火氣也會慢慢消退。

又如果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譬如亂扔東西,或者講粗話等等, 家長也應該耐心地引導他,告訴他「要將東西放原位」,「 有教養的孩子不隨便說粗話」。當孩子認真地改正過來, 爸爸媽媽要及時表示認同,讓他感覺到錯而能改會受到表揚。

別以成人的尺量度孩子行為
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有他喜歡的遊戲方法, 也許是大人不會理解的。父母認為不應該的事, 孩子可能覺得沒甚麼不對。所以, 如果孩子認為爸媽無緣無故向自己生氣,他就會疑惑, 甚至懷疑自己,產生自卑。例如,孩子正把蒼蠅拍當玩具來玩, 可是媽媽卻不問因由馬上命令:「快把這個髒拍子放下,洗手, 你要是不放媽媽就生氣了!」 這時候孩子會覺得媽媽連玩具都抵制他,會很傷心。 其實不妨試着跟孩子一起玩,拿拍子跟他一起拍,一邊問他:「 告訴媽媽,你在幹甚麼?」之後再帶孩子去洗手,再教育他:「 蒼蠅拍是打蒼蠅的,上面有好多細菌,觸摸過後要洗手,知道嗎?」 緊記,不要輕易用生氣來制服孩子。

容許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家長總會時刻盯緊孩子,只要孩子稍為偏離軌道, 或者準備有所動作就馬上制止,誤會這是從根源改掉壞習慣, 可不是,這樣孩子反而更不容易改正不良行為。其實, 如果孩子的行為無傷大雅,爸爸媽媽大可只作旁觀, 讓孩子親身體驗後果,以後自然就不會再犯了。 假如父母一直近距離監控孩子,一犯錯就用怒氣來脅逼他, 則會形成反效果:使性情較弱的孩子變得內向自閉鬱悶; 而開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會變本加厲故意搗蛋。

當孩子到五六歲,開始懂事,爸爸媽媽可以跟他們講道理, 平日聊天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告訴他甚麼事情應該做、 甚麼事情不能做;或者與孩子討論他近期的小錯誤,幫他分析、 改正壞習慣,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 以發怒來硬碰只會造成反效果。

建立信任 事半功倍
管教孩子,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良好心態。家長避免生氣, 而且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並加以讚賞鼓勵, 讓孩子覺得自己獲得信任,把好行為養成習慣。舉例, 孩子不願洗澡,父母不妨通融一次,告訴他今天可以不洗, 但明天要洗。給孩子有說到做到的機會,是對孩子信任的具體表現! 不要少看這信任,孩子都很重視爸媽對自己的信任。

家長要是生氣時,請用任何方法,先讓自己冷靜,通過具體分析, 再決定相應的行動,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關心安慰, 與及大人的引導。對症下藥,才能有效管教孩子;更重要, 是避免因大人生氣而給孩子帶來心理影響。

<文章出處:廿四孝父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養 親子
    全站熱搜

    咪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