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網路好文分享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有否跟孩子說過:「快吃飯吧,不然媽媽會生氣!」「 你再不好好做功課,爸爸要生氣了!」等等。大人似乎認為, 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聽話。事實上, 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了」, 就是企圖在用自己的情緒操控孩子,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心理研究顯示,孩子如果在6歲前經常面對成人生氣, 會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 繼而害怕與人相處,久而久之,為了不惹怒別人, 為別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這樣的孩子成長後會活得很累,也難開心。 他會刻意討好身邊每個人來認同自己的價值, 卻又同時希望滿足自身的需要,時刻感到矛盾。不迎合別人, 他會覺得自己不好,產生罪疚感,就好比當年惹怒爸爸媽媽的感覺。 迎合別人,他又覺得不甘心,同樣難受。更糟的是, 他內心的矛盾讓人覺得他的「好」很勉強,結果給人虛偽的印象, 最終導致惡性循環,令他內心更加糾結。再者, 習慣了一味討好他人,孩子的自我價值變得很低, 較難賺取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所以,不管孩子做了甚麼,也不管家長如何不能接受, 都要讓孩子明白,雖然他的行為需要改善, 但父母對他的愛永遠不變;改正並非是他不好, 也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為了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保持冷靜 具體分析
對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媽媽要學會具體分析問題, 而不是以怒氣來威脅孩子。如果孩子表現反常,譬如突然大哭大鬧, 還是老生常談,家長先保持冷靜,就算生氣得很也要先壓住怒火, 仔細觀察孩子哭鬧的原因,盡量用溫柔的語氣詢問他:是不是病了? 累了?還是在學校受委屈了?了解情況之後再安撫孩子, 在平復孩子心情的同時,爸爸媽媽的火氣也會慢慢消退。

又如果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譬如亂扔東西,或者講粗話等等, 家長也應該耐心地引導他,告訴他「要將東西放原位」,「 有教養的孩子不隨便說粗話」。當孩子認真地改正過來, 爸爸媽媽要及時表示認同,讓他感覺到錯而能改會受到表揚。

別以成人的尺量度孩子行為
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有他喜歡的遊戲方法, 也許是大人不會理解的。父母認為不應該的事, 孩子可能覺得沒甚麼不對。所以, 如果孩子認為爸媽無緣無故向自己生氣,他就會疑惑, 甚至懷疑自己,產生自卑。例如,孩子正把蒼蠅拍當玩具來玩, 可是媽媽卻不問因由馬上命令:「快把這個髒拍子放下,洗手, 你要是不放媽媽就生氣了!」 這時候孩子會覺得媽媽連玩具都抵制他,會很傷心。 其實不妨試着跟孩子一起玩,拿拍子跟他一起拍,一邊問他:「 告訴媽媽,你在幹甚麼?」之後再帶孩子去洗手,再教育他:「 蒼蠅拍是打蒼蠅的,上面有好多細菌,觸摸過後要洗手,知道嗎?」 緊記,不要輕易用生氣來制服孩子。

容許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家長總會時刻盯緊孩子,只要孩子稍為偏離軌道, 或者準備有所動作就馬上制止,誤會這是從根源改掉壞習慣, 可不是,這樣孩子反而更不容易改正不良行為。其實, 如果孩子的行為無傷大雅,爸爸媽媽大可只作旁觀, 讓孩子親身體驗後果,以後自然就不會再犯了。 假如父母一直近距離監控孩子,一犯錯就用怒氣來脅逼他, 則會形成反效果:使性情較弱的孩子變得內向自閉鬱悶; 而開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會變本加厲故意搗蛋。

文章標籤

咪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 網站 二四孝父母>

小學,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而在孩子6-12歲這段成長的時光裡,除了學習,還有哪些更重要的事兒呢?

1 有一個可以被接納的環境

從心理需求角度來說,安全感的滿足與歸屬感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
有一個被接納的環境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歡迎的,被接納的、被認可的,這樣就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有歸屬感。
而這個環境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環境的接納,其次,才是外界集體的接納。

2 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非學校群體

為什麼是非學校群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學校的評價標準是單一的。
而非學校群體的評價標準和學校是有區別的,假設一個孩子的成績並不出色,但他的團隊合作能力非常強,那孩子在這個群體裡會得到認可。
而擁有屬於自己的非學校群體,也可以避免讓孩子在單一評價環境里長大,孩子需要知道,自己閃光的地方和與眾不同的特點。

咪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可以生氣嗎?」、「不可以生氣喔!」、「生氣壞壞」……

是人,就會生氣!
您不會生氣嗎?

生氣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是很主觀的。

重點是,我們如何表達生氣!如果我們生氣,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鬧,當然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會造成自己的困擾。可是,如果我們生氣,可以用說的、清楚表達,對別人干擾不大,沒有理由不能生氣。

如果我們要求別人不生氣,這真的很難做到。但是,如果我們要求別人用適當的方式表達生氣,就容易得多,也比較符合人性。

您會生氣嗎?會吧!只是,您懂得使用比較成熟的方式表現。

*洪老師談人際
如果孩子情緒一來就會爆怒,如摔東西、打滾、大哭大鬧怎麼辦?

我們要先問自己,我們允許別人如何對我們表達生氣?

可以有憤怒的表情嗎?可以抱怨嗎?可以摔東西嗎?可以又哭又叫嗎?如果,我們根本沒想清楚,別人可以怎麼生氣,或許,我們就是沒有接受別人生氣的雅量。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然後,我們問問自己,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生氣?

我認識的成人,有些一生氣就會不斷翻舊帳,不斷指責他人的不是;有些一生氣就會罵髒話;有些一生氣會摔東西;有些一生氣就會跑出去喝酒,然後回家大小聲;有些一生氣就威脅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一生氣就家暴……。
如果我們也是如此,那我們也要改變,因為這是對孩子的不良示範。

我們可以給別人、給自己,一段處理情緒的時間嗎?這個忙碌的社會,我們安排了許多的事,又趕又急又忙,有沒有時間,讓自己靜下來,好好面對自己呢?

我認識有些大人,連孩子臭臉都不可以,抱怨就嫌煩。這樣,孩子的情緒只會悶著,然後等著下一次爆發。平常就該給孩子時間,陪伴孩子,不管孩子臭臉還是抱怨,聽聽孩子說什麼,預防重於治療。

孩子真的用不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生氣,例如:摔東西、哭鬧的聲音影響到他人,要跟孩子溫和說明。只要孩子能用講的,「我很生氣!」或是孩子採取了好的情緒處理辦法,「自己到房間冷靜」、「先到樓下中庭跑一跑」,就該給予鼓勵。

以我的標準來說,臭臉我可以接受,抱怨我可以傾聽,真的在地上打滾,不碰壞東西、不傷害自己、不干擾他人,我沒問題。甚至,孩子在我上課的時候,敲打東西、牆壁,短暫的哭鬧,我也都不會予以處罰。通常,真的讓孩子宣洩了,孩子的情緒就會比較快平復,也比較好說理。

如果孩子攻擊他人,破壞東西,沒有辦法帶到其它現場讓孩子冷靜,也沒有停下來的趨勢,徵得家長同意後,我會開始使用「束縛」的方式。先跟孩子預告我即將採取的方式,然後從背後很快地抱住孩子,一隻手撐住孩子的後腦,避免孩子頭往後撞到我的鼻子,兩隻腳箝制住孩子的腳,成坐姿。一採用這個姿勢,就要有不讓孩子站起來的把握。孩子掙扎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消耗體力,體力一旦消耗,會比較好說理。

這個過程,都輕聲說話,並說明我們這樣做的原因,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切忌打罵,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出發點的良善。只要孩子開始表達,約定好不再攻擊或打鬧,就可以慢慢鬆開。這個處理方式,連專業人員都不見得運用得當,一定要實際學習過才可使用。

有時,真的過了我們忍耐的極限,我們又沒辦法處理,也可以跟孩子講,請他給我們時間空間處理我們自己的情緒,「我要去旁邊冷靜一下,等我心情好一點再來找你!」爭取一些思考的空間,也算是做個示範。


教養孩子,常要回到修養自己的功夫上,總是如此!

文章來自親子大探索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咪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深的體會到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及細心

孩子大的時候   需要的是父母的智慧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   尤其當孩子越來越大   爸媽面對的難題也會越來越多

男孩女孩都會有不同的問題   孩子成長  爸媽也必然要跟著成長才行

不要再用老舊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我向來都不支持以暴治暴   甚至言語暴力威脅都不適合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

咪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60  

俗話說「三歲定終身」,雖然不是絕對的,但確實有許多研究顯示,
寶寶在三歲以前所接觸或學習的經驗習慣與技能,將會深深影響未來的人格成長與發展唷。
很多長輩疼小孩,用心讓寶貝吃好好、睡飽飽、穿暖暖、不生病,
但卻因為太”秀”(惜)寶貝,捨不得或放不開讓寶寶去體驗新事物,反而限制了寶寶探索世界的機會,
嚴重還會影響到人格與個性的養成呢!(不想要寶貝長大變成媽寶或公主病啊~~ ><)
媽咪不妨放寬心,現在就來看看每個月齡階段,寶貝除了生理成長需求,還有哪些重要的心理營養需要補充吧!

0~2 個月:需要充分的擁抱與親密接觸,傳達滿滿的愛與安全感
剛來到陌生世界的小寶寶最需要的就是馬上確認有人可以保護他照顧他。
因為不會說話所以只能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媽咪不用怕抱多了寶貝會變得黏人或驕縱,
這個時期可以多抱抱、拍拍或撫摸按摩安撫,讓寶寶時時感受關愛與溫暖,
會讓寶貝的情緒比較穩定,減少長大個性孤僻或情緒敏感。

3~5 個月:認知建立,不厭其煩告訴寶貝每一件事
這個時期寶寶開始注意到聽見的聲音,看到的事物,意識到每天做的動作。
媽咪可以在跟寶貝互動時告訴寶寶我們正在做甚麼,
例如「媽咪抱抱好愛你唷~」「寶寶來洗澡囉~」「我們來換尿布了好不好~」
寶寶會開始學習模擬聽到的聲音,並把語言認知串聯起來。
多說話可以激發寶寶的學習動力。

6~8 個月:介紹認識新朋友,打開社交能力
6 個月左右的寶寶因為習慣了媽咪貼身照顧,開始會認人跟黏人了。
這時要多讓寶貝去認識家裡以外的新朋友,可以帶著寶寶跟外人打招呼,跟其他小朋友遊戲互動,
或讓其他大人也跟寶寶說說話,讓寶寶意識到這個世界還有其他人的存在,
不會害怕與人接觸,建立基本的社交能力。

9~11 個月:放心盡情地爬上爬下,滿足彭湃的好奇心
寶寶開始會爬行、會攀著東西想學站,動作越來越快像脫韁野馬,常常一不注意就走入危險禁區。
這個時候媽咪不要太擔心而去限制寶寶行動範圍,只要提供寶貝安全的爬行空間,
這種自己移動與探索的行為對認知發育很有幫助唷!偶而跌倒或爬高是沒問題的~
自己練習克服障礙更是很好的學習唷!

12~15 個月:外出趴趴走,擴大視野看見大世界
滿一歲的寶寶身體比較有抵抗力,活力大爆發。
這個時期建議媽咪可以開始帶寶寶到各種家以外的場所”走跳”玩耍,
讓寶寶接觸更多的新事物之外,也是打開孩子的眼界讓他知道世界不是只有家這個空間。
坐車、玩水、看風景各種大腦刺激,讓寶貝對世界產生更多好奇心與包容能力。

18 個月大:建立自信,訓練小幫手動手做
一歲半的寶寶通常很「假會」,開始喜歡自己動手來,不喜歡被控制,超需要被稱讚與鼓勵。
趁著這個時候可以訓練寶貝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事,例如幫忙收玩具、丟尿布、澆澆花等等,
在寶寶完成時大力的表揚與讚美,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更樂於學習與練習新的能力。

2~3 歲:學習獨立,自理能力的訓練
兩歲後的寶貝明顯的開始表現出不同的個性與興趣,行為能力也都可以比較好的自我控制了。
媽咪可以觀察寶貝的脾氣,慢慢建立他們的自主性,並學習獨立。
例如自己吃飯、自己安撫準時睡覺、戒掉尿布,
並引導寶貝練習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與需求,理解溝通的重要性。

3 歲後:培養自我意識,媽咪不是萬能的,你可以自己來!
三歲之後,恭喜媽咪~寶貝已經慢慢脫離”野獸派”的行為啦XD
能自己思考,好好說話來溝通,有自己的喜好與自我意識,
這時候大量的輸入好的觀念與習慣會陪伴寶貝一輩子唷!
例如分享、合作、原諒...這些較難的觀念,可以利用說故事或日常生活瑣事慢慢教給孩子。
媽咪盡量讓小童自己動手解決問題、處理困難,例如練習自己選擇商品付錢買東西,
吵架了自己道歉與和好,想要的東西自己想辦法取得。媽咪從旁給予建議與引導即可,
但已經可以不用事事幫忙處理囉。
越早開始會自己思考,有自我意見與態度來面對問題的寶寶,未來的抗壓性就會更好!
媽咪唯一要擔心的,就是沒有了小人的依賴,心裡那小小的失落感吧!
(那只好再生二寶啦!! XD)

 

<文章來自媽咪愛:寶寶教養>


咪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看迪士尼卡通的朋友,你知道迪士尼人物都會在對方的電影裡客串嗎?

我一定要回去找!

迪士尼卡通裡面有些很有趣的小祕密  

這個祕密就是迪士尼的人物都會在對方的電影裡面客串歐

 

1. <小美人魚>裡面有高飛

Cameo_9_-_Mickey_Donald_and_Goofy_in_The_Little_Mermaid  

2. <阿拉丁>裡面有個野獸的玩具

文章標籤

咪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由始至終的真心另張超感人的照片會讓你受不了

看之前請先準備一包衛生紙

 

生命就像一條悠長的記憶走廊  走廊上掛的每一幅圖都是最唯美的瞬間

無論是甜蜜或心酸  都會讓人想永遠珍藏於心中

這24張靜止而唯美的畫面  就是發生在你我和他人生命中的故事

咪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